News

最新资讯

教你愉快地掌握改善方法(13)

【发布时间:2018-10-11】

积累改善事例的好处是?

 

责备人只能使问题不断重复   找到方法才能解决问题

“生产一个小时A机型后再生产B机型”,在这种会更换机型的生产现场,因为生产对象的变化而取错部品的情况时有发生。

某工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想出了这样一个方法:在生产A机型的时候,把B机型需要的部品箱上盖上盖子。然后在生产B机型的时候,再把盖子盖在A机型的部品箱上。

说到底,不改变容易犯错的现状,却只叫人“别犯错”,这样真的太强人所难了。在这个环境下犯错的人都是“被冤枉”的,真正的犯人其实是“容易犯错的工作方式”,如果可以在这个认知下进行改善的话,就可以在不影响员工的士气的基础上取得改善的成功。 

只要改变工作方式就能解决问题

 

把大量具体事例分享给所有人,才能够产生有力的说服

责备人的职场”和“在方法上下功夫的职场”,它们的区别到底是从哪里产生的呢?答案是:不同的职场对“改善事例”的积累量不同。

具体的改善事例”是“比起责备人,改变方法更能有效地解决问题”的最好的证明。可以将很多改善案例分享给大家的职场,才能够形成这样的共同认知,也就是:“比起责备人,改变方法更能有效地解决问题”。

相比之下,没有具体事例、或是事例很少的职场中,“不责备人,在方法上下功夫”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。

 

趁年轻的时候多吃苦

不责备人,在方法上下功夫”,有人认为这种想法是对员工的放纵。其实,从“工夫”(想办法、找窍门)和“苦劳”(努力、辛苦工作)的关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。

在改善活动中我们会说:“把辛劳的工作通过想办法、找窍门来消解掉吧”“比起辛苦劳作,多想想其他办法吧”。这时就会有人训斥说:“就因为你说的这些话,员工都不好好工作了!工人就应该辛苦工作!”

有句老话这样说:“趁年轻的时候多吃苦。”

“责备人的职场”和“在方法上下功夫的职场”有巨大的不同


但是,如果年轻时只是没头没脑地吃苦干活,也许会一直辛苦下去的。因为“辛苦会变成一种习惯”。这种习惯会让你在面对任何问题或任何困难时,都会往“苦劳”(努力、辛苦工作)的方向去想,比如:“这下麻烦了,不得不再努力些了”“这么难的事,辛苦些加油干吧”。而另一个方面的“工夫”(想办法、找窍门)却早都不在考虑范围内了。当一个人只会对自己说:“努力”“加油”的时候,他也只能一直走“辛苦劳作”这条路走到黑了。

另一方面,如果年轻的时候多用心想好的点子和办法,就会掌握“好的思维方式”。在直接面对问题的时候,就能够朝着“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?”“试试其他的办法怎么样吧”这样的方向去开动脑筋了。

并且还会进行更多的调查,比如:“其他公司都是怎么做的?”“国外是怎么做的?”“以前有没有相似的做法?”这样多想想,思考的范围也就更广了。

这样一来,从中找到可以实施的方法或对策的可能性就会变高了。比起只靠忍耐和努力,宣称要“目不斜视”“闷头向前冲”,却被狭窄的视野局限的人来说,更注重思考的一方更能获得开阔的视野。

改善的第一要诀就是要“发散思维”,先收集尽可能多的点子。然后再与现实的制约中寻找一个平衡点、通过“收紧思维”锁定实施可能性较大的方法。

但是只靠努力或辛苦的人接触不到新的方法、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,所以只能维持在老的级别中工作,不管过去多长时间还是没有任何进步。

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“想办法”或“改善”来解决。因为很多制约因素的存在,有时也确实很难实施改善。想不出任何方法,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。这种时候也没有别的办法,不得不用“多注意点”“小心一些”“加油”“忍耐”等等方式来对应。只要是工作,总有无计可施只能努力辛苦来对应的事存在。也有不息熬夜也不得不做完的事存在。这些辛苦和劳累都是“有价值”的。但是,把那些明明可以想办法解决的事,却什么都不想地只靠辛苦来完成,只能是“没有价值的辛劳”,简直可以用“愚”来形容了。

为了我们的辛苦都是有价值的辛苦,为了可以通过想办法就能解决问题,我们还是应当更多的通过各种案例,去掌握解决问题的窍门和技巧。

“工夫”是为了满足客户

TOP

QQ咨询

400-8857-123